7月23日,贵州民族大学“三下乡”红石榴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,聚焦传统木质村寨消防安全治理开展专题调研。这座始建于宋代、拥有800余年历史的“男声侗族大歌之乡”,420栋传统杉木民居错落分布于海拔780米的山间谷地,5座鼓楼与1座花桥承载着侗族原生文化记忆,却因建筑材质的易燃性长期面临防火难题。实践团通过与村干部深度交流,见证了“科技赋能+人文守护”如何为这座306户、1500余人聚居的古寨筑起安全屏障。

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交谈
“这些老房子是祖先留下的珍宝,防火就是守文脉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指着鼓楼的杉木立柱介绍,为破解木质建筑防火痛点,村寨已建成“人防+技防+制度防”的立体防护体系,其中智慧防火大数据平台成为核心防线。实践团在村消防值班室看到,平台屏幕上372个智能监测点位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——这些集成烟温监测、用电负荷感应功能的设备,已遍布每家每户的厨房、配电箱等关键区域 。“一旦监测到电路过载、烟雾异常,平台会立即弹窗报警,通过5G网络同步呼叫村干部和义务消防员,连哪间房出了问题都能精准定位。”吴龙保边操作平台边举例,上月某户老人忘关电热毯导致线路升温,系统提前10分钟预警,消防员3分钟内便上门处置,成功避免隐患扩大。

黄岗村村干部
智能防线之外,村干部的“熟人治理”更添安全温度。“寨里哪家有独居老人,哪家厨房挨着禾仓,我们闭着眼都能数出来。”村里的安监员吴老师的话语里满是底气。实践团了解到,村寨划分7个网格推行“片区网格长负责制”,30余人的专职义务消防队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日巡查,村干部每周都会上门为独居老人检查线路、更换老化插线板 。这种对民情的精准把握,让智能预警更具实效:此前平台监测到某户用电负荷突增,村干部立刻联想到该户正在办喜宴,随即带队员上门,发现是临时接入的大功率炊具线路老化,及时更换避免了事故。正是这样的“联动处置”,让村寨实现了近30年零火灾事故的纪录 。
调研中,实践团还摸清了村寨防火的系统性布局:10条防火隔离线将村寨划分为安全单元,11个消防池、40多个蓄水塘及专用高位消防水池构成立体水源网,义务消防队每月定期开展演练,确保每户至少1人能熟练使用消防设施 。“从372个监测点的精准预警,到村干部的贴心守护,再到全寨参与的制度保障,黄岗把防火这件‘大事’做进了细节里。”实践团成员程柔感慨道。

“红石榴”实践团合影
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靠科技筑牢“硬防线”,更要靠治理注入“暖力量”。“黄岗侗寨用‘智能设备+熟人网格’破解木质村寨防火难题的实践,为民族地区乡村安全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。”实践团带队老师潘老师表示,后续将梳理调研成果,为传统村落保护贡献青年智慧。
文字:融媒体工作站 周丹 程路
图片:融媒体工作站 夏雨 郑家轩
一审:潘小露
二审:何春
三审:邹璿